冬病夏治三伏贴
哪些病算“冬病”
朝医认为,冬病主要指人体受寒气侵袭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,常见的如反复感冒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哮喘、鼻炎、关节炎等。这些疾病呈明显的季节性,秋冬季加重,夏季有所减轻。
冬病有两大特点:1.患者为平素阳虚体质的人。多表现为面色苍白、怕冷、四肢冰凉、自汗。2.疾病症状遇寒加重。如80%的哮喘患者都属于阳虚体质,入冬以后,咳嗽、喘憋的程度都明显增加,此时,应“急则治其标”,先控制咳痰喘的症状,等到夏季再采用温阳散寒的朝药外敷祛除伏痰、扶助阳气、增强体质,使冬季症状减轻,或不再发病。凡在三伏天内,即从6月22号开始,每隔7--10天贴敷一次,共贴5-6次,于末伏8月21日最后一天结束,在此期间都有满意的效果。
朝医三伏贴(天灸)疗法是朝医四象医学非药物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,他是依据四象医学“四维之四象” 理论为基础,依据体质不同,选取不同的治疗穴,进行辩象施治,以朝药直接贴敷于穴位,经由朝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、热性刺激结合针灸、经络与朝药学,来达到阴阳平衡治病、防病的效果。
三伏贴什么时候贴
每一伏的第一天,是敷贴的最佳时机,若错过了这天,头伏内无论哪天贴,效果也都可以,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、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。每10天贴1次,最好是连续贴3次,为1个疗程,并且连续贴3年。三伏贴一般在头伏、二伏、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。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,朝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、毛孔充分张开,若刚贴完药饼,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。这里提醒大家,今年中伏有两个,因此需要贴4次,分别是7月13日、7月23日、8月2日、8月12日。
贴敷时间:成人4-6小时,儿童1-2小时
三伏贴对以下疾病有效: ●哮喘、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肺心病等肺部疾患。 ●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、虚寒胃痛、肾虚腰痛。 ●风湿类疾病。 ●过敏性鼻炎、虚人感冒等由体虚、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疾病。
第一次贴敷,保留6—8个小时,儿童2—3个小时。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决定贴敷的次数。时间一到应按时揭下,切不可为了加强效果,自行延长时间。有病人延长贴药时间,导致皮肤过敏,以至后两次贴敷无法进行。此外,有人贴敷后局部会起小水泡,一般不需处理,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即可,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,必要时要到医院就诊。
温馨提示
1、注意不要贪凉,否则,体内阴寒发不出去,可能影响治疗效果。
2、注意室内通风,注意防暑。
3、适当活动,不要做剧烈运动。
4、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,少吃冰冻食品和冷饮;少食豆类及豆制品以及可能导致反应加重的食物(如过多的鸡肉、牛肉、狗肉等温性且含动物蛋白丰富的食物);清淡饮食,少食粘滞性食物,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;少食性属温热易发食物(如羊肉、海鲜、蘑菇、狗肉、鸡肉、鱼、黄鳝、螃蟹、虾等)。
5、在敷贴当天可以洗澡,但要注意不要受凉。
6、贴药后,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现麻木、温、热、痒、针刺、疼痛等感觉,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,大多可以忍受。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,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须及时取下药物,并用清水冲洗局部。
注意事项
1、贴敷是一个渐渐起效的过程,需要坚持贴才能起到作用,不要期望一帖药下去马上就好。
2、贴敷前最好先洗个澡,贴敷期间要保证睡眠充足。
3、贴敷部位有微热感或微痒是正常的,不需要处理。如果出现明显的红、肿、痛及瘙痒,就要及时揭掉药膏,避免抓挠,不宜擅自涂抹药物。如果敷贴部位局部有水泡时,应到医院皮肤科,在医生指导下治疗,不要自己处理,以防感染。
4、三伏贴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、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,不影响疗效。
不适宜人群
1、肺炎、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;
2、皮肤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,对胶布过敏者,特殊体质及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;
3、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的;
4、3岁以下的孩子,妊娠期妇女;
5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。
疗法特色
穴位贴敷疗法与内服药相比,具有方便价廉、安全有效、无痛苦及不良反应小的优点,所以老少患者皆易接受。
咨询诊室:216室夏医生
预约电话:15585587286
下一篇::最后一页